翻譯是通過不同語言表達形式來傳遞文化的橋梁,然后翻譯不是簡單的語言表達問題。由于語言表達形式、問題、風格、語言規(guī)范及文化的差異,這涉及到語言理解的要求,翻譯變得很復雜。學習一門外語不難,但是要把這門外語使用的像母語一樣嫻熟就不容易了,而且還要用在文字表述上面就更加不易。這也是為什么中國人自己翻譯中文成外文,往往吃力不討好。關于翻譯與語言理解,青島翻譯公司【青島譯澳翻譯】引用香港城市大學的著名學者張隆溪的理解:
翻譯不是自己寫作,而是“為他人作嫁衣裳”,在大環(huán)境里往往不算自己的研究成果,于是教授學者們很少人愿意做這樣的工作。能夠用英文寫作的中國人很少做翻譯,而且做也不見得就做得好,是翻譯中文著作成英文,大多還是依靠母語是英語的譯者。英國漢學家葛瑞漢有一本評價頗高的《晚唐詩選》,他在序言一開頭就說:“翻譯中國詩的藝術是意象派運動的一個副產(chǎn)物”,又說“中國詩最好的譯者多半是詩人或愛好寫詩的人,依靠修改別人譯的初稿來翻譯。”這當然是說,中國詩最好的譯者是以英語為母語而又會寫詩的人,哪怕他們的中文水平不見得很高,但他們對詩的韻律有特別的敏感,依靠修改別人在傳達意義上也許更準確的初稿,就可以把中國詩翻譯成英美讀者更能接受,也更能領會其妙處的英語詩來。其實當年林紓翻譯西方小說,就正是這樣的情形。由于意象派以來英美現(xiàn)代詩首先注重意象,如何傳達意象就成為翻譯中國詩最重要的任務,而為了意象,往往不得不舍棄原詩的格律形式和音韻。葛瑞漢把現(xiàn)代詩的感覺與西方讀者的期待講得很清楚,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什么他認為,翻譯中國詩最好由英美人來做。這話雖不能說百分之百正確,但也的確有一定道理。批評并不是壞事,但如果翻譯成外文的作品外國讀者大多不接受、不欣賞,翻譯就沒有達到本來的目的,失去了意義。
自古以來,翻譯就幫助人們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和障礙,使不同民族可以互相了解、和睦共處。隨著了解的深入,對翻譯的需要、要求及標準也隨之提高,在我們這個時代,翻譯變得更為重要。青島翻譯公司【青島譯澳翻譯】提高外語教學質(zhì)量,培養(yǎng)更多更好的翻譯人才,加強國際合作交流,這是解決文化傳播最根本的辦法。翻譯這一傳播文化的利器,我們需要好好把握,無論是作為學者的學術研究還是作為翻譯公司的發(fā)展需要,我們應該正確理解翻譯與語言理解的關系,以最契合的方式做出最好的譯作。